【引言】
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爆发,时值我国环境不利。50年代起,英属印度加强对中国边境入侵,企图侵占领土,并支持未解放的西藏叛乱。
60年代后,印度行为愈发嚣张,我军于1962年采取反击行动,应对其极端且加剧的挑衅行为。
【一、印度前期嚣张无比】
中印边界线三段共2000多公里,因历史遗留问题无明确分界线,双方遵循传统“麦克马洪线”。1951年,印度越线侵占我国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。
此时,中国需应对台湾问题、抗美援朝及国际动荡,周边环境险恶。对印度争端,中国暂未采取行动,期望以和平方式解决,因战争更耗民力。
然而,印度观察到我们的和平态度,加之英国支持,愈发猖狂。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不足为惧,且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其间。1959年后,印度竟公然要求中国割让12万平方公里领土。
遭拒后,他们推行“前进政策”,加剧侵略,并屡次拒绝中国和平谈判提议。1959年,印度军队于中印边界引发多起流血冲突,致我国边防人员伤亡。
事分缓急,1959年毛主席指出,中国面临东方敌患,如台、南韩、日、菲的军基,却望与印和谈,避免东西树敌。我们遵循“不打第一枪”原则,处处忍让。
毛泽东指示各部队,应先礼后兵,防止武装冲突升级。1960年,解放军参谋部规定:不滋事、不挑衅、不出境,印军入境不超三十公里,不得擅自开枪。
这加剧了印度的进一步渗透,印度总统尼赫鲁宣称,印度将动用武力对抗中国,意图将中国军队从其所谓的被占领土上彻底驱逐。
印度国防部长宣称将与中方决战至最后一人,并据此增兵,与我边防部队发生冲突,导致边界地区大规模交火。
【二、抓住机会,只能打好不能打坏!】
1962年中央会议重议中印边境问题,周总理与刘少奇提出两种方案:一是拔除印军据点,武力逼退;二是不使用武力,寻找其他方法逼退印军。
毛主席表示,我们克制是为了揭露尼赫鲁真面目,让世界明白中国求和,是印度咄咄逼人。方针为:决不退让,避免流血,实行武装共处,形成犬牙交错之势。
战略态势部署后,我国综合实力远超印度,但对印了解不足。战士需深入高原,毛主席已做最坏打算,若战败,誓必重夺西藏。
1962年,美苏因古巴导弹危机对抗,无暇顾及中印。毛主席察觉反击时机,于10月17日会议后决定,展开边境自卫反击作战,以防美苏插手。
他强调,自卫反击务必重创印度。中央军委亦指示,此战关乎国威,必须确保胜利,只能成功,不容失败。
我军西藏、新疆军区进入战备状态,决定大规模反击。当前为我军最强盛时期,已充分吸收“抗美援朝”经验,部队战术、训练、装备均得到显著提升。
同时,指挥将领皆为我国军事奇才,如毛主席、周总理及前线张国华、丁盛、何家产等,均历经锤炼。其军事素质远超印度,而印方却盲目自信。
【三、对印展开反击自卫战】
10月20日,印度边境发起大规模攻击。我军西藏边防部队利用印军部署,迅速攻击其左右两侧。印军两侧实力薄弱,我军迅速占领卡龙、克宁乃等地。
随后,我军部分兵力南下与果布印军周旋,吸引其注意。同时,一支解放军从左后侧隐蔽迂回攻击。昌都、林芝等地兵力亦对印军反击,协同主力作战。
23日,克节朗印军溃败,我军占领达旺,收复失地。西段边境,新疆边防部队速攻万河谷、红山头等地,歼敌后转攻巴里加斯,28日拔除印军37处据点。
全国紧急增兵3万至边境,11月间印军多次反扑。我军遂于东部边境再次反击,自16日至21日,占领邦迪拉、西山口等地。
反击战中,我军歼灭印军3个旅,重创另几个部队。此边境自卫反击战让印度认识到与我军差距,达成防守目的,彰显国威。
【参考资料】
澎湃新闻:毛泽东在中印之战中,制胜关键在于掌握打击力度,过轻过重皆不宜。发布于2020年09月26日。
